来源 : 北京积水潭医院
时间 : 2025-04-01 16:49
A+
2025年3月28日下午,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建设交流会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顺利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积水潭医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联合主办。
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书记李玉梅,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院长蒋协远,副院长吴新宝,副院长刘亚军,副院长于洋,副院长姜春岩,副院长陈山林出席会议。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昕携专家团队应邀出席会议。双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办等部门和骨科各亚专业科室负责人一同参加。
本次会议以“国家骨科医学双中心的对话”为主题,精心策划四大专题板块,通过12场主题报告与4轮深度研讨,呈现一场高密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盛宴。议程中,与会专家就骨科诊疗技术革新、智能手术机器人应用、运动医学转化研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为推进骨科医学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创新思路与实践方案。
第一节:学科建设双中心对话
会议在“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意氛围中启幕。刘亚军副院长作为本节主持人主持开场仪式,介绍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参会代表,并邀请蒋协远院长致欢迎辞。
蒋协远院长首先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专家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对话平台,更承载着兄弟单位的情谊共建,期待通过深化跨区域协同,凝聚两院战略合作发展共识,共同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
欢迎仪式上,蒋协远院长与马昕书记互赠代表两院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并通过合影留念定格这一重要时刻。随后,双方就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建设展开专题报告。
马昕书记系统阐述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科发展、临床诊疗体系、教学培养机制及科研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实践成果。通过梳理骨科学科百年发展脉络,深入剖析“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国际骨科医学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使命,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引领力的骨科医学中心”的战略愿景。
蒋协远院长聚焦“创新 突破 发展”,从历史传承、临床创新、教学改革、科研转化及国际合作五个维度,全景呈现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发展图景。重点解析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差异化布局、特色化发展”的建设路径,倡导构建“南北联动、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我国骨科医学跨越式发展。
专题报告结束后,会议进入讨论环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宪友、骨科主任范存义、骨科副主任杨庆诚、科教处副处长蒋佳,与北京积水潭医院教育处副处长郑鹏,围绕“学科建设规划路径”与“医教研协同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形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共识建议。
第二节: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
本节会议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范存义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吴新宝共同主持。会议聚焦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领域前沿进展,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张伟、足踝外科副主任施忠民,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曹奇勇主任医师、足踝外科副主任杜辉作专题学术报告。
张伟以“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诊治技术——经典传承与思考创新”为题,系统梳理股骨颈骨折治疗技术演进脉络,对比分析了传统术式与新型内固定方案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预后,并强调“唯有以科学批判精神继承传统,以前瞻思维推动技术创新,方能实现诊疗水平的代际跃升”。
曹奇勇在“老年髋臼骨折的治疗”报告中,基于大宗病例数据分析,深度剖析老年患者骨质条件特殊性与手术风险控制难点。通过展示个性化手术入路设计、骨缺损重建技术及围术期加速康复方案,论证“精准评估-阶梯治疗-全程管理”的临床路径创新价值,为高龄患者骨科手术安全提供理论支撑。
施忠民进行“数智医疗赋能足踝外科诊治一体化建设——从精准诊断到智能康复”专题演讲,细数了现阶段足踝外科的特性与挑战性,并通过典型案例演示,阐述足踝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揭示人工智能技术对复杂足踝畸形矫正精度与功能预后的提升效应。
杜辉以“数智技术助力精准足踝手术的探索”为题,分别从基本概念、临床应用及病例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系统阐释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定制假体及虚拟手术规划技术在足踝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传统术式与智能辅助手术的临床数据,证实数智技术对手术精准度、并发症控制及功能恢复的优势作用。
在此节讨论环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徐建广、髋部外科副主任黄轶刚,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公茂琪、脊柱外科主任何达、骨肿瘤科主任刘巍峰,围绕“智能骨科技术临床应用边界”与“经典术式创新性转化”两大议题展开深度思辨,为创伤骨科与足踝外科高质量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三节:运动医学与保膝外科
本节会议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杨庆诚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姜春岩共同主持。会议聚焦运动医学创新与保膝外科技术发展,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何耀华、骨科教学主任助理谢雪涛,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王雪松、保膝外科曹光磊主任医师作专题学术报告。
何耀华以“运动医学的创新发展之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实践与经验分享”为题,系统回顾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分享了交叉韧带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同期重建、膝关节强直微创屈膝功能重建等技术。
王雪松在“从巴黎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保障谈体医融合”报告中,以国家奥运医疗保障项目为实证,从运动员绿色通道、多批次的下队巡诊、针对性的专家会诊、赛前的重点复诊,这四个环节讲述医疗保障体系,并强调“医体融合”“多部门,多学科协作”“教练-领队-队医-运动员的信任与合作”的观点。
谢雪涛进行了主题为“保膝工作交流”的演讲,围绕“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从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和手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尽可能保留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的保膝目标,“从无创到微创再到开放手术的阶梯化治疗”的原则,“精准施治的个体化治疗”的技术以及“ERAS,中西医结合”的康复。
曹光磊以“保膝外科新进展”为题,从保膝的发展与新技术应用、保膝联盟工作新进展、总结与展望这三个方面,阐述“保膝”不只是几个技术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知识体系,保膝外科的成立是膝关节外科不断进步的必然,并提出未来重点方向是将软骨再生技术与生物力学技术的相结合的新“膝”望。
讨论环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沈灏、关节外科副主任王琦,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周一新、保膝外科副主任黄野四位专家就“医体融合”“保膝新‘膝’望”等角度展开讨论。
第四节:手外科与会议总结
本节学术会议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宪友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陈山林共同主持。聚焦手显微外科技术创新,特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手与修复重建外科副主任周征兵、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副主任郭阳作前沿学术报告。
周征兵进行了主题为“儿童严重肢体损伤保肢治疗的技术革新——穿支皮瓣显微修复体系的构建”的演讲,着重介绍了儿童肢体损伤保肢治疗以及穿支皮瓣在儿童保肢中的应用,并提出“在儿童严重肢体损伤保肢治疗中,灵活运用穿支皮瓣技术能满足各种创面的修复,效果好且供区损伤小,是儿童保肢治疗的优选方法之一”的观点。
郭阳在“Wassel分型拇多指畸形术式优化研究——Bilhaut-Cloquet术式改良的临床探索”报告中,对比分析常规BC术与改良BC术的临床疗效,提出“改良BC术可能更具风险,还需要长期结果支持”的观点。
学术讨论环节,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杨征聚焦小儿骨科的特殊性及术式选择,与两位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会议最后,蒋协远院长与马昕书记分别作会议总结。两位院领导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产生的学术价值,强调双中心应持续深化“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科研共进”的合作机制,共谋学科发展新蓝图,共同推进我国骨科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次会议不仅深化了京沪两地的学科协作,更通过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推进骨科诊疗技术标准化、培养复合型骨科人才、加速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