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醒醒吧!有多少家长正在“犯罪”!儿童身心健康问题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05-08 10:18

A+

注意注意!

N0. 1 儿童身心健康问题大点击

现在有一种趋势,儿童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时,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而是直接把这些问题推给医疗,所以围绕孩子大脑和意识的疾病越来越多。

活泼亢奋的得了多动症,内向孤僻的得了自闭症,迟迟不说话的得了语迟症,说话太多的是威廉姆斯综合症,不好好吃饭时进食障碍症,吃的太多是嗜食症,动作不协调是感觉统合失调症,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是选择性缄默症,上网太多的患了网瘾,玩具不离手则是患了恋物癖…

这几年来,儿童心理问题在媒体上的宣传越来越多,相关信息五花八门,相差甚远,总体调调是越来越高。

NO.2令人眼花缭乱的“致病原因”

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这么“普遍”的一个公共疾病,它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解释越来越多。

盲人摸象的诊断及“贴标签”危害。这种悲剧孩子自己不知道,爱孩子的父母不知道,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大家看到的确实是一个不正常的孩子,于是所有人都确信,这些孩子需要不断地被治疗和康复。

不当“康复训练”是严重的二次伤害。现在一些康复机构所用的训练方法基本设计思路建立在条件反射机制上,即对需要习得的技能进行步骤分解和重复强化,以搭成某种外部行为规范。训练方式不管一对一还是一对多,都是单向指令的,非双向交流的。教师是主导者,是指令人,学生是被动方,被指令人。这种训练模式,和竞技运动或表演训练属于一类,交流内容简单,目标外显,缺乏智力因素和趣味性,所以也很难唤起孩子们的情绪认同。缺少双向交流和情绪认同的训练,在成人来说是在“康复”孩子,可对孩子来说,则是在经历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漫长的折磨。

儿童像花苞一样有生长的潜力,却比一朵花要丰富细腻得多。所有愉悦的情绪都会转化为促进潜能生长的正能量,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会转化成压抑正常生长的负能量。在强制训练下,他们可能会习得一些简单的生活技巧,却丧失了更多的正常交流机会,内心会越来越空洞,变成缺少情感的空躯壳,面对世界时更加冷漠,更加逃避,更无法适应繁复的外部生活。于是康复结果有目共睹,常年接受这种“康复训练”的孩子确实表现出一些较低的生活能力,学会做一些低于他们年龄智商的简单小手工或小技能,却大多数成为了确定无疑的精神残疾人。康复机构或家长,总把孩子这点简单的小技能称作“康复成果”,可这是成果吗?不当“康复训练”则是对儿童严重的二次伤害,彻底把孩子打垮。

NO.3误诊、误治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这类儿科疾病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致病,且临床表现、症状结构错综复杂,因此常有诊断错误。由于漏诊和误诊,难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而致使孩子延误治疗,从而痛失最佳综合治疗时机。长期以来,基层医师及其医疗机构对这类疾病了解不够,使相当数量的病人求医无门,长期处于反复求医的心身障碍状态。

家长们醒醒吧!

有多少家长正在“犯罪”!他们不知不觉痛失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消灭了孩子的免疫力,直到有一天“问题”全面爆发,他们还始终以为是自己倒霉,是孩子的不幸。却不知道是自己种下的祸根!

广东六一儿童医院

服务热线|020-61883333/61886161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130-136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