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医学生让老年人走出健康认知误区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5-07-26 10:53

A+

7月11日,江苏省江阴市城东街道双牌社区,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影像医路传科普,红色橙心筑青春”实践队队员开展脑卒中知识和影像辐射知识宣讲活动。受访者供图

“去年我就是没在意头晕,差点耽误治疗!”在江苏省江阴市澄颐享社区医养中心,一位老爷爷激动地拉住实践队员的手说。这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人,在听完福建医科大学实践队关于脑卒中防治的科普宣讲后,表示受益匪浅:“你们教的手指操和识别方法太实用了,我以后每天都要练习!”

今年暑假,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影像医路传科普,红色橙心筑青春”实践队走进江阴市,开展医学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实践队由辅导员刘玉婷带队,6名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大一学生组成。团队名称中“橙心”的“橙”字取自江阴古称“澄江”,象征着青年学子来到这座长江之滨城市奉献赤诚之心。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刘玉婷说。2023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共同建立大学生脑卒中科普宣讲志愿服务联盟,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中风识别行动”的号召,鼓励医学生将脑血管病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百姓。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已成为辅助诊断、治疗的重要工具,但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老人认为影像检查有辐射,谈“辐”色变,避之不及。刘玉婷告诉记者,学校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消除对影像检查的恐惧,听从医生建议进行检查。

在江阴市城东街道双牌社区,实践队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脑卒中防治科普宣讲。队员们重点演示了“中风120”快速识别法:“1”看一张脸,是否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两只手臂,是否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听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无法完整表达或完全失语。通过现场示范和互动问答,居民们很快掌握了识别脑卒中的关键点。一位50多岁的阿姨拿着宣传手册感慨道,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一定会带宣传册回家让子女一起学习。话语朴实,却让队员们坚定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健康知识的信心。

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城中院区的自助服务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老年患者在挂号机前犹豫不决。经过观察,队员们发现这些老人并非不会操作机器,而是担心操作失误。一位准备做CT检查的张阿姨表示,对于老年人来说,使用这些自助设备确实存在困难。在队员们耐心的指导下,张阿姨最终顺利完成了挂号操作,并感激地说:“这些学生讲得很清楚,我现在一点都不紧张了!”

在澄颐享社区医养中心,队员们展示了专业特色。他们搬出脑部CT影像图,用直观的影像对比,帮助老人理解脑卒中的危害。护理员王阿姨感慨:“这些大学生讲得又清楚又耐心,连我们工作人员也学到了不少实用技巧。”为消除谈“辐”色变的认知误区,队员们还用手机辐射值作对比,解释“医疗辐射值在安全范围内”等医学常识。

从最初科普讲解时紧张得忘词,到能够用老人听得懂的方言交流;从照本宣科地讲解,到能根据现场听众的反馈灵活调整内容;从依赖老师指导,到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实践队员的变化让辅导员刘玉婷倍感欣慰:“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也敢于尝试、表达,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都很有帮助。”

实践结束后,江阴市民政综合服务中心给实践队发来了感谢信。副队长李旭荣告诉记者:“居民们的微笑和认可,特别是看到老人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决心。”队员崔耀中也深有感触:“这次实践活动,提升了我的交流能力,更接触了一些我们大二、大三才能接触到的专业知识,感觉受益匪浅。”

“这不仅是一次科普活动,更是医学生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生动课堂。”刘玉婷说。更重要的是,这次实践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这次暑期志愿服务不仅让社区居民掌握了健康知识,也展现了当代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基层,把江阴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社区。“希望每年都能参加这样的活动。”李旭荣说,“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