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5-09-12 11:37
A+
最近总是感觉疲惫,休息过后也没有明显改善——这种持续的疲劳感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排除了睡眠不足、工作压力等因素后,有一个潜在的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血糖异常。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48亿,而糖前期患者总数已达2.74亿,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半数糖尿病患者(49.7%)仍处于尚未确诊的状态。很多人一提血糖异常,就想到“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的典型症状,却忽略了一些非典型的症状的出现——疲乏无力就是其中一种。
血糖异常为何会让人疲惫?
现代医学视角:能量输送链“卡壳”
在现代医学看来,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是我们身体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我们吃的米饭、面条、水果等食物,最终会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再依靠胰岛素的“搬运”进入细胞,转化为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血糖一旦出现异常,这条“能量输送链”就出问题了。
当血糖偏高时,常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下降(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这就好比仓库(细胞)里需要粮食(葡萄糖)囤积,但负责搬运的工人(胰岛素)不够,或者工人无法打开仓库门(细胞不敏感),导致葡萄糖只能在血液里堆积,仓库(细胞)却始终“饿着肚子”,没有充足的能量支撑,身体自然会频繁出现疲劳感,而且这种疲劳不会因休息而消失,因为问题的根源是能量输送机制出了故障,而非暂时的体力消耗。
中医视角:脾虚致气血不足、痰湿阻络
从中医角度看,血糖异常引发的疲劳,根源在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身体可吸收的营养物质)并输布至全身,为身体供能。若脾虚运化无力,一方面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身体因“缺乏营养”而出现疲劳;另一方面,脾虚生湿,聚湿成痰,痰湿阻络,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就像道路被堵塞,能量无法顺畅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进一步加重疲劳感。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胰岛素抵抗”“能量代谢紊乱”有相通之处。
改善疲劳状态:健脾调糖是关键
想要改善因血糖异常引起的疲劳,就需要调节血糖水平,而关键就在健脾运津——通过提高脾的运化能力,改善身体津液代谢和能量转化,从根源上让血糖趋于稳定。汇集了儒释道医四大养生流派的精华,又汲取了当代养生观点的通络养生八字经便围绕这一核心,给出了科学的调理方案。
1、饮食妙方,药食同源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理念,许多食物既是日常食材,又是调理身体的良药。针对血糖异常,推荐以下几味药食同源成分辅助调理:绞股蓝能健脾益气,调和脾胃气机,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山药是补脾佳品,补而不滞,能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山楂善消食化积,尤其能化解肉食积滞,减轻脾的运化负担;乌梅酸涩收敛,能够敛脾精,生津止渴;桑叶可清热滋阴、凉血明目;桑椹能滋阴补血、生津止渴。
以岭健康以通络养生八字经理论为指导研发而成的津力旺饮料,便是甄选这六味药食同源成分,合理配伍,共同发挥着通脾络、运脾津,促进津液正常输布的作用,从而有助于调节血糖水平。
2、适度运动,强肌健脾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适度的运动能锻炼肌肉,反过来温养脾胃,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运动还能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脾脏更好地运化水谷精微,使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得以正常输布,从而改善血糖水平。可以进行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也可以通过练习中华通络操“拂尘晃腰——调脾胃”章节运动,活动腰腹部和脊椎,起到强腰健脊、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的作用。
3、情志调节,调畅气机
情志失调,尤其是思虑过度、焦虑,对脾胃功能和血糖稳定有着直接影响。中医理论强调“思伤脾”,长期精神紧张、忧思过度会使气机郁结,阻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脾不散精”,水谷精微输布失常,从而加剧血糖异常和疲劳感。积极的情志调节是疏解郁结、强健脾胃的一剂良药。可以通过培养轻松的兴趣爱好、接触自然环境、静坐冥想等方式舒缓心绪,帮助气机调畅。
疲劳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血糖异常警报。如果经常感到疲劳且休息后难以缓解,建议及时检测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早发现、早调理,才能让身体重新找回精力充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