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实现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有效手段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10-25 09:39

A+

——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免疫功能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是近40年新发、重大、疑难、病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的全球流行和挑战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估计,2023年全球有3990万HIV感染者,当年新增感染130万人,艾滋病相关死亡63万人,有3060万人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中国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共有129万名,2023年新增艾滋病患者11.05万人,新增死亡22137例,死亡人数较2022年增加17.2%,相关流行病学数据分析表明中国艾滋病疫情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终结艾滋病流行,其关键是有效推动和落实“三个95%”目标,即95%的感染者得到诊断,95%的确诊者能获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以及95%的接受治疗者体内病毒得到抑制,截至2023年全球范围内“三个95%”目标的达成情况为85%-88%-92%,仍需持续努力以克服剩余的挑战,确保所有感染者都能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最终实现艾滋病的消除。

当前,ART治疗大大降低了HIV感染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由于HIV病毒变异、宿主免疫功能的损伤衰竭、病毒潜伏库、免疫异常激活的存在,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患者需要终身服用ART药物。长期的ART一方面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导致药物失效,同时可能引起药物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终身服用药物,对患者的经济和心理造成负担,治疗依从性下降,不规律的用药可能导致治疗失败;三是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病毒学反弹,即低病毒血症,增加了耐药风险和治疗失败的风险,或出现免疫功能恢复不良;四是合并症管理,随着患者寿命的延长,非艾滋病相关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也需要得到妥善管理;五是治疗延迟,一些患者在确诊后未能立即开展ART治疗,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此外,药物获取和经济负担、社会心理问题、地域医疗水平差异、监测和随访挑战等因素也影响了患者人群的治疗效果,这些艾滋病治疗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情况

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30多年,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思路方法与评价,临床治疗经验,减轻西药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共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实施,以及国家艾滋病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效救治患者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疗与研究数据,提供了丰富的循证证据支撑。

中医药对艾滋病的认识,始于对其病因病机、病邪性质、致病特点及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通过长期对HIV/AIDS病人的观察和治疗,提出了“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等学术观点,并实践以指导临床。在中医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创建了基于中医药辨证论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辨证论治技术及综合治疗体系、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体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精准的治疗方式,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还降低了病死率、延缓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减少了机会性感染发生率。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免疫功能、促进免疫重建、降低ART药物毒副反应和耐药性、预防及治疗机会性感染、提高生活质量、延缓HIV感染者发病、降低病死率等方面疗效明确,且在HIV感染这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合并症治疗、养生保健、提高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中西医药协同治疗艾滋病具有显著的优势和互补性

1.抗病毒治疗的协同作用

西医的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基础,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减缓病情的进展。而中医则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从而与西医的抗病毒治疗形成协同作用。例如,一些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可以辅助西医的抗病毒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2.症状缓解与生活质量提升

艾滋病患者常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热、乏力、皮疹、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性化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还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未病”的目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减少药物副作用与提高依从性

西医的抗病毒药物虽然疗效显著,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降低患者的依从性。而中医则可以通过中药的配伍和调理,减轻或消除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适和饮食调养,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疾病。

4.发挥免疫双向调节作用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时,注重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加强机体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常常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针对HIV感染者体内存在慢性免疫异常激活,中医药改善其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降低感染和肿瘤的风险。HIV病毒可以将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形成病毒储存库,这使得当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只能抑制病毒,无法彻底清除体内的HIV病毒,针对该问题,中医药有巨大潜力研究挖掘,以协同抗病毒药物实现激活和清除。

【本文由河南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孟鹏飞 徐立然 编辑整理】

【专家档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世界中联艾滋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联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医学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药材协会经方经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中医,2021年获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称号,2018年获“中国好医生”荣誉称号。

从事艾滋病中医临床及科研及教学工作。创造性提出艾滋病的“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的理论学说,明确定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5个适宜时机”和“5个适宜范围”;研制了“益艾康胶囊”“参芩龙清肺培元颗粒”“健艾康颗粒”等制剂并获发明专利。创制中国《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HIV感染者中医诊疗方案》及相关病证的中医诊疗方案、路径和证候诊断标准,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颁布实施。

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省部级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励11个,国家级成果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取得专利10余个,同时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成果转化5个。

工作团队:形成了以多学科、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人员组成的科研创新团队,先后被评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郑州市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现有科研骨干10人,在站博士后5名,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研究生20余名。

中共党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博士。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拥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中医临证经验,擅长中医诊治呼吸系统(肺病)、消化系统(脾胃病)等中医内科杂症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人才。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出版《中医临床思维与实践》等著作5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教材2部,参与实施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厅局级课题5项,参与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2项,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艾滋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满族医药分会常务理事、中医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