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21世纪不容大众忽视的全民心身健康普及

来源 : 网络转载

时间 : 2016-10-13 09:46

A+

个体的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乃至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重要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核心。

21世纪不容大众忽视的全民心身健康普及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来医”。睡眠不好,一粒化学药物20分钟就起效,可以快速的无思无念沉睡过去,但醒来之后内心依然焦虑、纠结,停药后依然失眠,为什么?心结没有打开。

在心理学家界前沿,资深的心理咨询治疗领域技术派、人格心理学家于军心理专家在其个人专著《心身健康调适指南》一书中就精巧的概述过“心身疾病”地反应机制。“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和心理暗示有着密切关系,由精神动力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假病”导致的躯体真实反应。通俗的说“生病”可以让我们获益,获得他人的关注、逃避某些事件…从而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但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是在“假病”,症状随着无意识的获益驱使而最终在躯体上呈现,以致疾病症状最终演变成了真实的躯体症状或加重了某些器质性疾病。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常遇到应激事件和挫折,一旦这种应激或挫折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方法去解决时,则会发生心理失衡。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受着遗传、成长环境的影响,也造就了不同体质和不同的应对机制。不同个体在面临同样的应激事件时也呈现出不同的躯体症状,有的很快就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身平衡,进行正常的生活;有的则转换为郁郁寡欢、消极怠事,甚至发展出各种躯体不适。

这里讲的“心身疾病”就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和心理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语则精准的概括了心理不适对人们生理地影响。

21世纪不容大众忽视的全民心身健康普及

我国较早的医学名著就对精神因素对健康的意义做了精辟论述,诸如“百病怒起”、“忧郁生疾”等理念。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人体脏腑之间互相滋生、相互制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产物,同样和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一样都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阴和阳方面,上和下、左和右、天和地、动和静、昼和夜、寒和热、水和火、抑制和亢奋等等,互相制约维稳生态平衡,一旦出现任何一方旺枯则会失调,影响健康发展。五行学的诞生更是将宇宙的万物以水、火、木、金、土归纳分类统帅起来,自然界所有的万物都是有这五种物质生、合、冲、克之间的不断运动以及外在环境的变换相互关系,从而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

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的研究已经表明:过分紧张的心理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

当人们遇到一些不称心的事或突发性应激事件导致一时的心理失衡。而恢复心理平衡的要素则取决于个体的心理调控能力。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愈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就愈强。一个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头脑都是很清醒的,是非判断准确,能够不断克服生活事件中危害自身和别人的消极因素,使自己经常保持内部心身关系和谐、外部人际关系和谐,如此才能实现一个真正的内心强大之人所呈现的心理健康素质。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是如何给我们的生理带来伤害的?

通俗的说,经常发怒和激动,会引起胃蠕动加剧,胃液分泌增加,胃粘膜充血并受到胃液的侵蚀,结果导致胃溃疡。

长期处于紧张之中,肾上腺素、胰岛素的分泌就会明显增高,而生长激素分泌明显下降,从而导致血脂过高,并进而引起冠心病等。

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体现在紧张焦虑致使机体应激、内分泌功能失调;高兴即喜形于色;恐惧即面如土色;焦虑即愁眉苦脸;羞愧即面红耳赤。

恐惧时,血管会出现痉挛,皮肤供血不良,导致皮肤苍白、易产生皱纹等问题。精神创伤、心情忧郁等精神压力,可使植物神经失去平衡而影响皮肤的营养,使之干燥、松弛、失去光泽,使皮肤过早衰老。

多愁焦虑的人,眉间和额部的皱纹会比一般人多,而且会渐渐趋向于一种忧郁面孔。

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

以上这些都简明的阐述了心理与生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机制。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他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很健康,三个方面的素质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即他的整体素质是健康的。

从“人格学”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基因相近的单卵孪体也不可能相同,因为两个人在一生中不可能长时间的同时处于同一个环境。因为,每个人的每一特征除了遗传因素外均都受着环境、经历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个体独特性的原因。

人们的需要也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则是驱使人的行为的动因。一般情况下,如果需要和动机能够顺利实现,就可以使得个体感到满足和宽慰,而如果需要和动机不能得以顺利实现时,个体就会感到挫败感,从而出现沮丧、消极、难过、愤怒、焦虑等负面的情绪反应。类似这样的负性的事件和负面情绪体验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是经常遇到的,这样的挫折感可以引发我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于军心理专家在“我的心理学”公共号曾系统地论述过 “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运用是否得当,与我们的心身健康有着极大的关系。

现今的科学早已证实,一个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生理反应。情绪调节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生理机能,是大脑各种功能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一个人患病后,可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忧郁的情绪障碍,而这些负性情绪障碍又会反过来诱发或加重躯体功能障碍,这就形成了一个“心理与生理的恶性反应链”。人体内有着先天获得和后天陶冶取得的自我防御体系,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缓解焦虑或抑郁情绪,疏通心结而不再纠结在某些负性情绪体验,最终解除其情绪障碍。心理因素产生的情欲压抑和障碍,导致多种心障碍,这是最终致病的动因。

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素质在各种活动(学习、工作、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和其他)中的表现。

是否有较高的心理社会素养,如有文化,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个人需要服从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道德规范,遵纪守法,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团结、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先人后己,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勤俭淳朴等。

是否有较强的心理身体素质,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清楚自己的生物钟(睡眠、活动)节律,体脑活动并重,劳逸结合,不嗜烟酒,不暴饮暴食,并讲究饮食卫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就表现在它为掌握这些素养所必备的内在心理品质,如对各种实践活动中有坚定的信念和自信,有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能理智的分析事件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坚强信念,在挫折、失败等不利因素下发现扭转局面或胜利的线索和找到成功的希望。

心理素质的核心的表现自我意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愈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就愈强。他能清晰的认识到做自己必须有一个健壮的体魄和通畅的人际交往,实事求是的接受批评,客观现实的评估自己的学识、才能、长处、优点、强项,以及短处、缺点、弱项;做自我剖析,对自己处理各种生活事件的得与失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

一个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头脑都是很清醒的,是非判断准确,能够不断克服生活事件中危害自身和别人的消极因素,使自己经常保持内部心身关系和谐、外部人际关系和谐,这便是一个真正的内心强大的人所呈现的心理健康素质。以一种豁达、阳光的良好心理素质强壮着自我体魄,积极、从容地进行自我人生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