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遏止健康类谣言和虚假信息误导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06-17 09:29

A+

“健康类的科普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但是网络上健康科普的内容却是鱼龙混杂,存在一些伪科普或者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措辞,容易误导民众或引发焦虑。”6月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米锋说,“我们在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老年朋友来咨询,他们在朋友圈中会收到相关信息,向我们询问(这些信息的)科学性、有效性等。”

针对这类问题,我国已持续通过多项措施进行规范。当天,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制定的《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

《方案》共有四项目标,其中一项是: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环境更加清朗,权威健康科普作品全方位、多渠道推送,虚假错误信息得到坚决遏制。

加大监测和处置力度

“规范健康科普信息发布与传播”是《方案》确定的主要措施。具体而言,要梳理一批健康类谣言和虚假错误信息样本,加大对互联网不良健康科普信息的监测和处置力度,对于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的不良信息,及时处置辟谣,并依法追究传播者责任,净化健康科普网络环境。

为了遏制虚假的健康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国家卫健委专门会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制定了《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于2022年印发,主要从发布、传播、监管和社会监督等环节发力,规范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健康知识发布和传播。

《意见》要求,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媒体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责任,健全健康科普知识生产、审核、发布等管理制度。这些平台负责编辑和审核健康科普知识的人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平台制作、发布、传播的健康科普信息,应当由相应领域的专家进行审核,“我们发布的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的成员,他们实际工作中的一块重要工作,就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审核,保证科学性、准确性和适用性。”米锋说。

对于已经发布、已经传播的一些健康科普信息,要加强审核,及时删除虚假信息,防止误导群众。网站平台等对申请注册从事健康科普知识生产的公众账号负责人的专业背景以及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也应进行必要的核验。

激励引导医务人员在健康科普中积极作为

加强虚假科普信息监管的同时,也需要增加优质科普供给。《方案》明确提出,指导多地用好用足现有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激励政策,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公立医院应在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中发挥“龙头”作用。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在会上介绍,该医院党委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尺,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传播平台,强化激励机制,适度奖励先进,“激励引导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中积极作为、发挥作用”。

为此,广东省中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组成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去年开展健康科普直播475期,观看人次超1300万。

张忠德还表示,公立医院要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健康促进品牌,培育健康新文化,促进卫生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广东省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与特色,策划了《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歌曲》《小儿健康100问》等短视频,开设《每日一膳》《德叔医古》等专栏,启动“生活中的中医智慧”健康促进行动,把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2023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6%,超出全国10.76%。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做法:发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作用。

“每位专业人员都负有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陆韬宏说,为此,上海市卫健委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等多项举措,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促进主阵地”“健康科普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健康素养66条”更新知识点

为了解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2年开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领导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每年组织开展全国健康素养监测工作,已经连续完成了12次监测任务。全国健康素养监测覆盖31个省(区、市)336个县(区)。监测内容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依据,监测对象为15-69岁常住人口,每年调查约为8万人。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在发布会上表示,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稳步提升,已经由2012年的8.80%上升到2023年的29.70%,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提升幅度明显增大,目前已经接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的目标。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被业内称为“健康素养66条”,近期刚发布了第二次修订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持续加重,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风险持续存在,这些都对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长宁举例说,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健康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变化不断提示“健康素养66条”需要再次修订。

此次主要修订的内容包括:增加了个人健康权利和责任的相关内容,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增加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增加了慢阻肺、骨质疏松、健康口腔、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增加了安全与急救、家庭药箱储备、自测血压等方面的健康技能;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了相关的知识点。

培养健康素养从娃娃抓起

围绕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及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方案》聚焦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孕育等重点,要求不断创新健康科普的理念、视角、模式,向社会发布一批科学权威、通俗易懂的健康科普作品。

广东省中医院“坚持健康素养从‘娃娃’抓起”。张忠德说,为此,医院牵头成立“岐黄护苗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做自己的“健康小卫士”。

为了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素养,上海市巩固“医教结合”的工作机制,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和健康校园建设,探索建立“健康副校(园)长”制度。在此基础上,上海市开展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重点常见病和影响因素监测,以全面掌握青少年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的流行现状。此外,扎实推进学生常见病和危险行为的干预和素养提升工作,陆韬宏介绍,开展了包括专家进校园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重点人群关爱等行动,还提供了包括体重、睡眠、运动、电子屏幕使用和心理卫生等主题的干预工具包,以推动学校、家庭、学生的联动,构建医教体协同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整合提升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