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10-16 10:04
A+
近期,为响应202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立防立治 无问早晚”的主题,以及“脑健康:不让每一个人掉队”的号召,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联合发起“守护记忆传递爱”202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中国行动倡议,倡导各级医疗机构和社会公益力量积极参与到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行动中。
为此,人民好医生客户端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认知障碍性疾病科主任张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央党校院区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卫忠,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吕继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老年团队负责人张庆娥,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李淑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李放做客直播间,分享相关科普知识。
四高VS四低: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必要性
张庆娥介绍,认知障碍是指由不同原因导致的以认知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最常见的类型包括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症,而阿尔茨海默病就是痴呆症的主要类型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也日益攀升。据肖卫忠介绍,当前我国痴呆症患病率约为6%,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约为3.9%。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病症的发生有着明显的性别与地区差异,例如其在男性中的发生率大概为2.4%,在女性中则为4.2%;而在农村地区该病症的发生率要高于城市地区。
张庆娥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有着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流行特点,并且在医药开销上也十分高昂,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双重负担,现如今该病症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然而当下我国民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知晓率低、识别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诊疗现状令人堪忧。并且由于该病发病过程漫长,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症状繁多,病情进行性加重,因此一旦发展至中晚期,便很难对病情加以控制与改善。所以,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要一定要做到早筛、早防、早诊和早治。
早防早筛:远离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道关卡
注重自我预防与保护是远离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道关卡。吕继辉在分享中谈到,患阿尔茨海默病60%的概率与遗传因素有关,而另外40%则是可以人为干预的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以及抑郁情绪、中年肥胖、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都是引发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李放提到,对慢病的管理以及风险因素的控制,如上述提及的高血糖、高血压等,对痴呆有很好的预防和管理的作用。
除了自我预防外,早筛也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环节。李淑华介绍,认知筛查对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而言至关重要,但也要谨记认知筛查无法用来诊断痴呆。医生需要结合认知检查结果、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如化验、生物标记物和影像检查)来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诊疗:多靶点整体治疗帮助改善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神经免疫炎症、小胶质细胞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除了脑内的病理和发病机制外,外周多器官和多系统的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疾病、超重、胃肠功能紊乱、视觉障碍、听力下降和口腔感染等,也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张巍谈到,目前临床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主要针对单一的靶点,如改善认知症状、精神行为异常和脑功能的药物。然而,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多种原因和发病机制导致的疾病,单一的治疗策略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为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需要采用多靶点的治疗策略,并考虑多种机制的综合影响。这种整体的系统观念可以推动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全面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维护脑肠轴的肠道菌群健康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张巍介绍,通过大量的体外细胞研究、动物研究和人体研究,显示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脑内Aβ增加和p-tau的形成增多,进而促进疾病的进展。此外,肠道菌群紊乱还与外周炎症、脑内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增强和代谢异常的增加有关。
在不久的将来,涉及肠脑轴的相关机制或将成为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的手段之一。在今年7月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大会(AAIC)上,肠脑轴通路异常相关炎症的标志物已被纳入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的标准环节中。
张巍等建议,未来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群策群力来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进展,让每一个老人都拥有健康和幸福的晚年,真正践行“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