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科技成果转化驱动生物医药产业阔步前行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10-07 13:06

A+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联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人民健康等单位,以“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根在基层”系列调研,陆续走进安徽省合肥市、上海市和江苏省苏州市,探索激活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动能,解锁推动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密码。

调研团走进上海科技大学。

政策滋养创新热土 构建成果转化“催熟”生态

合肥、上海、苏州等地近年来陆续推出利好政策,带动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各类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活力,推动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

如何下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先手棋”?高水平科技创新成为从安徽省到合肥市合力谱写的主旋律。据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家龙介绍,安徽省锚定科技强省的建设目标,先后印发《关于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等文件,以强化制度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谋划研究省级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合肥市则同时出台《合肥市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提升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积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动能。“当前,全省初步形成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研究、大健康研究院为重大平台、临床研究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原创转化体系,加速打造合肥医学领域科创平台,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核心枢纽和研发高地。”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设立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集中发力重大疾病的研究与诊治;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张江高等研究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中心启动,聚焦人工智能辅助创新药开发、病理研究……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多个医药科技项目加速落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正一眼中,这与上海市培植的健康科技沃土息息相关。“医学创新是一个先慢跑、后加速的过程,若要攻克‘从0到1’的研发关、解决‘从9到10’的转化题,必须要建立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合法合规的机制体制。立足上海市出台的《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各项政策,学校先后推出一系列包括生物医药领域在内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文件,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协同学校各相关部门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线服务系统,帮助学校科研人员出谋划策,应对成果‘不好转’的问题。”

调研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无独有偶,上海科技大学依托《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棋分两招”地推动学校生命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江舸说:“一来对常任教授实施课题组长负责制,进而激发教授们的创新潜能和科研热情,孕育高质量的原创基础科研成果,二来设立了上科大技术转移办公室,以‘启蒙教育、衍生企业、专利运营’为方向,通过运营自主知识产权,孵化早期技术和初创公司,促进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闭环成果转化全周期、全生态,推动生物医药相关专利转化。”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经过十余年的深耕发展,已成为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焦点赛道。随着《关于全链条支持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筑峰强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出台,释放出聚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一号产业”的强音。“为积极响应、落实政策,苏州工业园区聚焦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三大方向,构思了一套可行的总体规划和科技政策体系,将战略目标与执行方案有机结合,并打造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以‘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可持续的生物产业生态圈。”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说。

攻关技术焕新产品 以向“新”力赋能临床科研

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力不断驱动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价值飞跃。其发力于关键技术的深耕与储备,成果转化模式的升级,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让医学成果从实验样板向临床应用加速蜕变。

在上海市岳阳路上,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赵郑拓和他的团队坚守实验室进行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基于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成果,打造超柔性神经电极,为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提供更优解决方案。“神经科学是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前沿基础学科,意识神经的解码可以应用于临床,解决重大脑疾病中的关键问题。接下来我们要持续深耕侵入式脑机接口底层核心技术,实现脑机接口多种临床应用场景落地,最终服务人口健康国家重大需求。”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的构想早已在赵郑拓心中成型。

“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临床资源就是医学科研转化的落脚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认为,将推进医院医学创新和转化工作落到瞄准临床、服务患者等实处,在模式创新上少不了三条主线:“一是优化医学研究流程和转化创新链,促进资源整合;二是培养研究型医生,组建一支医学研究与转化人才队伍,让医生成为医疗创新模式主体;三是重视创新发展的外在支持,从制度保障、政策激励、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着眼。”

“中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选好切入点是关键。”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所长陈万生建议,要深度挖掘中医药原创资源,围绕中医治未病、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构建中医装备创新体系。当谈到如何加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研究与转化,陈万生认为“要加强阐述药材的独特功效物质对干预机体重要生命过程的作用靶标和相关分子机制,通过解析进而发现其替代途径与配伍规律,建立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品高效绿色智造工艺关键技术,助力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