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4-11-27 09:38
A+
一名患者在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治疗。 福建省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讨论按病种分值付费方案。
湘潭市中医医院供图
厦门市医疗保障局供图
引子
前后两次,在同一家医院,做同一种手术,总费用相差10万余元。这是湖南湘潭市民肖晓芳的亲身经历。
7年前,肖晓芳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做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住院总费用28.7万元,自付部分近7万元。今年9月,肖晓芳完成第二次手术,手术难度与上一次基本相当,但总费用不到18.3万元,自付部分仅2.18万元。
费用降在哪?
“除药品与耗材价格大幅降低外,医疗服务总体费用也下降了1万多元,这还是在手术费、护理费等医疗服务单价提升的情况下实现的。”对照两次费用清单,湘潭市医疗保障局四级调研员章奋强分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了引导作用,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促使诊疗行为更加规范。
医保支付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2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2019年起,我国先后启动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改变了过去医保基金主要按项目向医疗机构付费的方式。到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医保统筹地区已经开展按病组或病种分值付费。今年7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改革向纵深推进。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给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进湖南湘潭、福建厦门、湖北武汉等改革试点城市探访。
方式之变
科学分组,明晰标准,将“为治疗过程付费”变成“为治疗结果付费”
主动申请试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湘潭是座老工业城市,参保在职职工人数与退休职工人数比例为1.4∶1。2016年至2019年,全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收入增长8.9%,支出增长则高达54%。
住院率高、医疗费用增长快、医保基金支付压力大。章奋强介绍,以2020年为例,湘潭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为29.3%,为湖南省最高,住院医保基金支出总额超过控制目标约2亿元。
在厦门,医保基金同样面临快速增长的支付压力。“改革前一年,全市医疗费用增幅高达19.82%。”厦门市医疗保障局局长花育明说。
2019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在武汉、湘潭等30个城市启动按病组付费试点;次年,在厦门等71个城市启动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2021年,试点城市均进入实际付费阶段。
与传统医保支付方式相比,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有何不同?
我国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是按项目付费,即诊疗过程中用到的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医用耗材等,用多少结算多少,患者和医保基金根据实际费用分别承担各自需要支付的部分。虽简单便捷,但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采用按病组或病种分值付费,则是按病组或病种的划分,来设置医保支付标准。”厦门市医疗保障中心副主任王菁菁介绍,标准明晰后,由医保部门打包支付给医疗机构,将“为治疗过程付费”变成“为治疗结果付费”。
例如,一名患者因急性阑尾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住院,需进行阑尾切除手术。若采用传统支付模式,需对药品、耗材、手术费、护理费等诊疗过程中的项目费用叠加计算。若采用按病组或病种分值付费,则根据当地主要医疗机构3年来急性阑尾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病例中,同类切除阑尾手术的费用数据,通过一定算法得出医保支付标准。
“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主要区别在于分组方式。”章奋强解释,前者根据临床过程相似、资源消耗相近的原则,将病例分入若干疾病诊断相关组;后者分组更细,按“主要诊断+主要操作”的规则将病例聚类成组,即一诊断、一操作、一病种。
同样以急性阑尾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例,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如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则“急性阑尾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单独成组;按病组付费方式,因资源消耗相近,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同归为一组,每个病组的支付标准一致。
“不论按病组还是病种分值付费,每个病组或病种的医保支付标准,均基于其历史数据确定。”章奋强说,医院实际治疗费用低于医保支付标准的,结余部分由医院留用;超出医保支付标准的,合理超出部分由医院、医保分担。通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检查和治疗,避免医疗机构“多开医疗服务项目多得收益”。
路径之变
转变观念,降低运营成本,规范诊疗流程
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需要梳理医疗历史数据。
改革伊始,武汉市医疗保险中心召集全市几家主要医疗机构,建议其梳理近3年的历史数据。梳理结果让武汉市中心医院医保办主任张远超感到震惊:“医院半数以上的病组,其费用支出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若是按病组付费标准计算,医院每年将亏损5000多万元。支出费用中,药品、耗材占了近一半。”
事实上,在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改革之初,习惯于传统运营发展模式的医疗机构,不少都遭遇过阵痛。拿到医院改革第一年的“账单”,厦门市中医院总会计师黄文化吃了一惊:“一年亏了1000多万元。”
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路径和运营方式,医疗机构纷纷开启改革,挤掉运营成本“水分”。厦门市中医院成立运营管理中心,专职精细化管理,优化成本与支出。
耗材费用占比过高,怎么降?除去已实施集中采购的耗材,黄文化和同事列出了厦门市中医院使用量在前200的耗材名单,重新评估议价——
检验试剂供应商一度有数十家之多。医院通过公开招标,在保证品牌、质量不变的前提下,选择一家价格更低的供应商集中采购,一年节约3000多万元;
医疗设备维护原来由各供应商多头负责。如今由一家第三方公司统一提供服务,价格降低的同时,维护时间也大大缩短,每年节约设备零部件开支1300多万元。
统一招标采购,减少供应商数量,以采购规模换取议价优势——类似的议价策略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同样收效明显。仅今年上半年,医院80多项医用耗材采购价格下调,最高降幅达60%。
挤“水分”,优化路径是手段,转变观念是根本。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动下,医务工作者的诊疗行为和理念正在改变。
武汉市中心医院每月评选按病组付费实施效果标杆团队,引导业务科室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雷章所在团队多次获评标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