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少年“急救侠”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生动见证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时间 : 2025-09-02 10:39

A+

据《光明日报》报道,“那个在篮球场上跪地救人的身影,让我们看见了11分钟的专业急救,也看见了一个少年把知识化作本能的善良。他让我们明白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别人身边的‘急救侠’。”日前,在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主办方给了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学生盛徐荦这样的颁奖词。盛徐荦因去年7月的一次成功急救而出名,其堪称教科书式的心肺复苏视频在全网传播开来,国内外1000多家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无独有偶,前不久在辽宁沈阳一家餐厅内,邻桌小学生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化解食道梗阻危机的新闻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再次印证了急救技能普及在青少年当中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这些看似偶然的个案背后,是急救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化为行动的必然趋势。当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能在危急时刻成为“第一响应者”,敢于喊出“妈妈,我能救他(她)”时,折射出的正是我国健康教育体系从理论灌输到实践赋能的深刻转变。

在盛徐荦的急救过程中,急救动作之所以能达到专业水准,与其所在学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必修课密不可分。鄞州实验中学已开设AED使用、创伤包扎等实用课程,通过“急救种子”计划培养50名学生骨干,形成可复制的传播模式。接受系统培训的学生在施救成功后,又以形象大使身份推动急救知识进社区,将个人技能转化为群体能力,这种急救教育良性循环模式尤为珍贵。正如校方启动的生命教育升级计划所示,当教育者与受教者实现角色互换,急救技能的传播便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当急救技能像基础学科知识般成为青少年必备素养,当“会救”能力超越“被救”的被动状态,生命教育便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正是急救教育试点的深层价值:让生命在懂得守护中更显珍贵,让成长在掌握技能中更具底气。

校园急救教育的突破,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缩影。近年来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政策层面持续推动健康知识普及。社区开设的亲子急救课堂、地铁站点配备的AED设备、短视频平台涌现的科普达人,共同构建起立体化传播网络。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每年54.4万例心源性猝死,现场急救成功率不足1%,提升全民急救技能仍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城乡急救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AED配置率不足城市的三分之一。培训体系标准化不足,部分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操倾向。认知仍然存在误区,不少民众认为“急救是医生的事”。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懂急救则全民急救能力可期。期待更多青少年能像盛徐荦那样,用行动证明健康素养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危急时刻伸出的双手,既能做急救技能的受益者,也能当健康理念的传播者。00后“急救侠”们值得所有年龄段人群学习,校园急救教育的成效经验更值得向社会推广,只有急救教育突破校园围墙,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当中,方能尽早实现人人敢救、会救的社会氛围,为生命与健康安全增加一分坚固保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