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疫情面前,与孩子共上一堂生命教育课

来源 : 中国妇女报

时间 : 2020-02-18 16:05

A+

2020年寒假,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一切,家长的不安对还处于懵懂期的儿童有什么影响?当家庭变成学校、家长成了校长时,家长和孩子可从这场疫情中学到什么?为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为疫情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脉问诊”。

家庭应形成对疫情共同认知,家长要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在一个家庭当中,成员间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面临这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种影响更为突出。”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陈开颜认为,家长因过度关注舆情,造成内心恐慌,这样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慌,没有安全感。

研究儿童青少年心脑发育的天津家庭教育专家冯绍伟也持同样观点。“孩子的情绪、心理状态更多是受家长的影响。我们总说母子连心、母女连心,就是讲家长内在有不安、焦虑、担心的情绪,孩子同样能敏感地感受到”。

陈开颜认为,面对疫情,我们产生一些应激反应及负面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对疫情的共同认知。建议在家庭内部约定一个共识:回避不间断刷屏,每天定时查看疫情信息,其余时间应合理安排作息,这样既不会错过重要信息,也增强家人对疫情事件的把控,避免出现过度应激反应,

疫情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要给孩子播下善良勇敢的种子

当家庭变成课堂,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陈秀茹认为,在这场疫情与生命的较量中,家长应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对孩子进行公德教育。陈秀茹认为,一个社会人一定要有德行,德是内心自律,行是行为规范。“我们要经常对孩子说:不做让别人痛苦的事就是不伤害,不做让别人讨厌的事就是不妨碍。”她认为,每一次公共事件都是一次全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普查。

陈秀茹指出,在疫情之下,那些拒绝戴口罩者、拒绝检查者,其实是社会化不足的表现。“他们不知道何为道德规范,何为法律规范,他们要用破坏社会规则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这样的认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病理性认知,其实比病毒还可怕。”因此她特别提醒,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公德意识的教育,要让孩子了解到一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陈开颜建议,一个家庭应通过这次疫情,帮助孩子一起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与孩子探讨什么样的生命更有意义。陈开颜说,“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很多感人事迹和英雄人物,84岁依然奋战在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大批“逆行”的医护人员,还有许许多多普通的平凡人,他们都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众志成城阻击疫情,我们要给孩子讲述这样的生命多么有意义、有价值。” 陈开颜说,疫情也是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时机,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和勇敢的种子,提示孩子应以什么样的人为偶像和榜样。

3.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陈开颜说,“我们还应为孩子普及科普知识,让孩子认识到此次疫情是人类破坏了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平衡而导致的,提醒孩子要尊重大自然。”

放下手机,与孩子一起体悟生命

陈秀茹透露疫情期间接到不少家长的“求救电话”,对孩子在家“只玩不学”非常着急、焦虑,这就涉及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冯绍伟也说,这个时候更应让孩子生活规律起来。

“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陈秀茹指出,居家学习期间,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既然有了时间要求,就应该“坚决执行”。她提出“宽严有度”原则:做人要严,对孩子的德行和责任要求要严;做事要宽,对孩子的能力和才华要放宽。建立与孩子“事先约定,事中提醒,事后总结”的良性循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疫情居家期间,陈秀茹还建议,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度过特殊而又有意义的亲子时光。比如亲子共读,和孩子一起感受美好;一起做家务,培养孩子的条理性、责任感;一起整理老照片,在回忆的过程中学会感恩,提升家庭幸福指数;一起进行室内亲子活动,如下棋、种花等。家长也要通过生命教育时机,带动孩子一起健身,锻炼身体健康体魄,提高自身免疫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这场疫情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等大爱的存在;让孩子永远心怀感恩;让孩子将来能有超越父辈的强大心理能力,从容应对未来人生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困难与挫折。

陈秀茹特别想叮嘱家长们,放下手机,身也在,心也在,关上外出的门,打开亲子之窗,非常时期让父母跟孩子贴得更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