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艾思瑞健康大讲堂:基础研究证实吡非尼酮能治疗慢性胰腺炎

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2-11-10 16:54

A+

【艾思瑞导读】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基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腺泡细胞萎缩、慢性炎症和胰腺间质纤维化,其中胰腺纤维化是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胰腺纤维化】

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活化在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对肺纤维化的研究集中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上。目前研究证实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PSC)是胰腺纤维化的关键细胞,活化的PSC可分泌细胞外基质促进纤维化发生、发展。

【动物实验】

该实验由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研究团队主持,选用6-8周龄、体重22.5-25g的C57BL/6J小鼠,饲养在无特定病原体的微隔离器下,利用多种蛋白诱导慢性胰腺炎模型。

然后,将小鼠分为吡非尼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每日灌胃。在吡非尼酮治疗后的第3、7、14和21天处死小鼠,评估小鼠的早期组织学、mRNA水平和免疫细胞的变化。

【实验结果】

结果一:吡非尼酮可以逆转纤维化并改善胰腺萎缩。

如上图所示,在慢性胰腺炎(CP)模型建立后,开始给予吡非尼酮。

如上图所示,胰腺与体重的比率显示,吡非尼酮治疗组的小鼠显著增加,说明吡非尼酮改善了CP小鼠模型的胰腺萎缩。

如上图所示,C组代表H&E切片的胰腺组织学以及组织学评分,显示经吡非尼酮治疗后胰腺组织学恢复正常;D组代表经天狼星红染色及纤维化定量显示,治疗组胰腺胶原沉积减少,可见纤维化逆转;E组代表作为星形细胞激活的标记物,波形蛋白在吡非尼酮处理后的免疫组化表达下降。

结果二:吡非尼酮可以通过抑制M2巨噬细胞增殖来改善慢性胰腺炎。

M2巨噬细胞已被证明参与慢性胰腺炎(CP)的发病机制,因此,研究团队评估了吡非尼酮对CP模型的巨噬细胞M2表型影响。

如上图所示,研究团队分别用IL-4和IL-13(各20 ng/ml)与吡非尼酮、及不加吡非尼酮处理巨噬细胞(0.5 mg/ml) 24小时。结果发现,吡非尼酮降低了M2标记物和促纤维化IL-4的表达。

如上图所示,为了进一步确定巨噬细胞在吡非尼酮有益作用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团队在已建立的l-精氨酸慢性胰腺炎模型中,使用氯膦酸脂体诱导巨噬细胞。

如上图所示,使用氯膦酸脂体诱导巨噬细胞后,吡非尼酮改善胰腺萎缩的有益作用消失,说明吡非尼酮可以通过抑制M2巨噬细胞增殖来改善慢性胰腺炎。

结果三:吡非尼酮降低胰腺星状细胞的胶原分泌、细胞因子表达和纤维化标志物。

由于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 PSCs)在胰腺纤维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团队接下来在体外评估吡非尼酮对胰腺纤维化的影响。

如上图所示,吡非尼酮减少TGF-b激活的PSCs的胶原分泌(A);在蛋白水平上降低了PSCs中的a-SMA、波形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B)。

如上图所示,吡非尼酮可降低PSCs中纤维化标志物(胶原蛋白I、a-SMA、纤维连接蛋白、desmin等)和细胞因子(IL 1b、IL 6、IL 12a、IL 4和IL 18)的信息水平表达。

如上图所示,在体外实验中,使用的吡非尼酮剂量(0.5 mg/ml),不影响PSCs的活力。

【研究结论】

通过模拟持续的胰腺刺激构建慢性胰腺炎小鼠模型,进而证明吡非尼酮可以通过改变巨噬细胞极性,改善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引起的持续性损伤,并且该研究还发现吡非尼酮可以逆转胰腺纤维化和萎缩,降低胰腺纤维化的促进因子的表达水平。

基于吡非尼酮治疗慢性胰腺炎的良好结果,相关的临床前试验已获得了FDA的批准。未来,吡非尼酮(以艾思瑞为主要代表药物)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严重胰腺纤维化和胰腺萎缩的药物,相关的后续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林曦, 王丹, 胡良皞. 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J].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2, 43(3):6.

Bava E P, George J, Iyer S, et al. Pirfenidone ameliorates chronic pancreatitis in mouse models through immune and cytokine modulation[J]. Pancreatology, 2022, 22(5): 553-56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