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互联网
时间 : 2023-09-10 09:28
A+
“科学普及冠心病预防和诊疗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科学素养。”近日,在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住院部7楼心血管内科,该科主任医师赵玉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前不久,该院一项探秘冠心病科学防治和就医指导的科普项目,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审批。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正是赵玉英,这是她们用科普的力量帮助百姓防病的一次有益探索。
“我们将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患者的困扰,以及容易被误解和忽视的问题,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科学解读。”赵玉英介绍,要让公众从医学进步的新技术、新理念中获益。
聊起科研创新之路,赵玉英的智慧、执着、勇气溢于言表。
“科研创新是我一生的热爱。”赵玉英掷地有声地说,要在这条道路上踩出自己的脚印。
作为心内科医生,赵玉英每天除了穿梭于门诊和病房,还要做科研、带教、学习、评比……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她忙得“外焦里嫩”。
今年6月初,一名70多岁的邢台籍病患因室间隔穿孔住进由赵玉英负责的病房。
手术过程中,赵玉英通过穿刺股动脉、做左室造影、测量穿孔大小、建立动静脉轨道、输送导管和沿静脉血管释放封堵器等一系列抢救操作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了。
这是赵玉英近年来做的第12例室间隔穿孔封堵介入手术。谈及这一手术,赵玉英这样说:“封堵器的适配与否,是确保手术一次性成功的关键。”
“我们通常根据患者病情就地取材,快速选择适配的封堵器。”赵玉英坦言,这既要胆大,又要有技巧,更需要一定的创新力。
急性心梗后的心脏通常会破裂,但目前又没有成型的封堵器。面对这一棘手问题,赵玉英迎难而上,成为这条科研攻关之路上的“探路者”。
为给病人找出一条更好的救治之路,赵玉英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下班回家后,看相关的直播、查阅文献和写笔记,成为我全部的‘业余生活’。”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赵玉英熟悉了超声影像评估、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和冠脉介入技术,由此成为该院“多栖”的复合型人才。
赵玉英对记者笑言:“正是有了自己所学技术和经验的压阵,才有了让‘光’照进病人心脏的可能。”
谈起胸痛中心建设时,赵玉英表示:“我们通过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有效衔接了社区、基层卫生机构、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和后期的康复,打通了患者服务的‘最初’和‘最后’两个‘一公里’,探索了诊疗服务新模式。”
“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成功救治的破题之策,就是建立急性胸痛一体化防治体系。”赵玉英认为,首先需要打通救治起跑线上的“一公里”。
胸痛中心建设深入基层,应运而生胸痛救治单元。“在基层区域建设救治单元,可更早发现、救治、转运胸痛病人,对于胸痛疾病的长期管理及预防具有重要作用。”赵玉英坚信,通过急救系统,可以快速转运、快速接诊急性胸痛患者,让患者在发病最短时间里接受有效诊疗。
谈及何以创新时,赵玉英说:“敢于创新,就是挑战自己眼中的‘不可能’。”
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让人感受到赵玉英清瘦身体里蕴藏的创新精神和“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的白求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