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线

科学诊治多动症,家长需要更“聪明”

来源 : 人民网

时间 : 2020-07-01 17:54

A+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操碎了心。

一系列以“聪明药”为题的报道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据说这种药可以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

加上部分媒体的吸睛标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原本不太受人关注但患病率却很高的一个儿童及青少年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英文缩写:ADHD)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有很严重的误导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韩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治疗ADHD的正规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是没有问题的,副作用也是比较小。但如果是非医疗用途的使用,或者不规范的大剂量服用,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世上没有“聪明药”

被媒体热议的“聪明药”包括利他林(Ritalin)和阿德拉(Addderall)等,这些药物在国内并没有合法上市。国内临床上普遍用于治疗ADHD的处方类药物叫专注达,其主要成分为“哌甲酯”,缓释剂型,是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疗效指标就是提升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等症状。

韩颖医生说,对于ADHD患儿,哌甲酯效果明显,通过提高患儿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力,减少小动作,增加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但对于未患病的儿童,哌甲酯并没有进一步提高注意力的作用,更没有使其变聪明的功能。

韩颖医生强调,在我国,这类药物的管理十分严格,是“红处方”级别。

所谓“红处方”,是我国针对精神类药物的特殊管理规定,开药应由具备处方资格的医生进行处方,药品由药房专人管理,患者拿药时需要提供户口本等资料。这类药物在我国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从正规医院渠道,健康人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开出该类药物的。”韩颖说,目前我国的现状是,比起药物滥用,该用药但不用的情况更为多见,其潜在的健康危害也更大。

患儿依从性需提升,未发现治疗中会成瘾

ADHD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及冲动,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但是目前,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研究认为其与脑结构异常、分子、遗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

韩颖医生研究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抽动障碍等儿童神经疾病多年。她介绍说,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是一种影响终生的慢性疾病。ADHD患者群体庞大,目前中国ADHD的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对患者产生广泛而消极的影响,包括学业、职业、家庭关系受损,患者发生抑郁、惊恐障碍、双相障碍甚至自杀的风险增加,发生物质滥用行为和犯罪风险增加等。

“对该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多数ADHD 患儿的教育和社会心理问题。”韩颖表示,目前我国ADHD患者就诊率很低,仅1%;治疗现状较为混乱,仅1/3左右的家庭接受正规治疗,治疗的依从性也很低。多动症必须及时治疗,否则会影响终生,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都受到影响。

韩颖医生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自我控制能力差,小动作多,做事没耐心等情况,就应当注意,如果长期如此,最好去医院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

提高记忆靠练不是靠药

和其他药物一样,给多动症患儿用药时,也要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用药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一般情况下,遵医嘱用药时不良反应很少。

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故需选用可口食物,并加用健胃药可减轻此症状。经以上处理,食欲减退仍十分严重者,应考虑减量。其他不良反应有口干、头晕、头痛、失眠、恶心等。有些不良反应仅在服药初期出现,坚持服药可自动消失。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发现成瘾性。

③6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

④为了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或减少不良反应,在病儿不上学的日子(节假日)可以停药。但如果病情严重,不仅影响学习,而且影响其日常活动者,则应每日服药。傍晚以后避免服药,以免引起失眠。

“总之,任何药物用对了是良药,用不对就是毒药,这一点家长一定要明白。”韩颖最后说。对于单纯想要提高记忆力的健康人群,以下三个小方法不妨借鉴——

1.反复强化,深度加工。一百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发现了人类的“遗忘曲线”。当学习一个新知识、新技能时,只有及时复习、反复强化、深度加工,才能记得更牢。

2.分散学习,适当过渡。一般来说,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效果更好,分散记忆可减轻大脑任务量,记得更牢。但学习任务过于分散也不行,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两者应适度结合,在注意力好的时候适当过渡到学习。

3.找到大脑兴趣点。当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知识感兴趣时,智力水平便会上升,如不断钻研,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时,不妨先易后难,先学感兴趣的,再学较难的。

相关文章